提到洪金宝,大家脑海里立刻蹦出来的就是灵活彪悍的“胖子”形象,是香港影坛的“大哥大”,是功夫喜剧的标杆。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娱乐界的传奇人物,其家族根系深处,竟缠绕着一段惊心动魄、直接搅动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暗黑往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他的曾祖父,洪述祖。
洪述祖,这个名字对多数现代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在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尤其是在那个新旧交替、波谲云诡的民国初年,他可是个响当当(或者说臭名昭著)的人物。
他不是靠功夫吃饭,而是凭借复杂的政治手腕和阴狠的行事风格,在权斗的漩涡中攀爬。他最重要的身份之一,是北洋军阀巨头、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心腹幕僚和秘密情报头子。袁世凯需要有人帮他干脏活、消除异己,洪述祖恰好精于此道。
展开剩余91%时间回拨到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上海沪宁火车站(现上海站旧址)。站台上人声喧哗,火车即将启动。刚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大获全胜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年仅31岁的宋教仁,正准备北上北京组建政党内阁,实践他“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理想。
这无疑是对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的巨大威胁。就在宋教仁与送行人员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告别,走向检票口的那一刻,一声沉闷的枪响划破了夜空!宋教仁捂住腰部,痛苦地说了一句:“我中枪了!”随即倒在了血泊中。
刺客迅速消失在夜色中,混乱在站台蔓延。宋教仁被紧急送往附近的沪宁铁路医院救治。医生诊断子弹从背部射入,斜入腹部,伤势极重。
更为致命的是,这颗小小的子弹所击穿的,远不止一个人的身体,它彻底撕裂了当时中国脆弱的政治平衡,引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地震,史称“宋案”(宋教仁遇刺案)。
宋教仁的生命之光在两天后熄灭,但他的遇害,却点燃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也永远地将一个执行者,洪述祖的名字,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幕后黑手现形
宋教仁遇刺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迅速传遍全国。社会各界震惊不已,要求彻查凶手和幕后主使的呼声铺天盖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更是悲愤交加。
侦破此案的压力空前巨大。庆幸的是,破案的突破口来得不算太慢。上海方面,主要是沪军都督陈其美(也就是蒋介石的盟兄,陈立夫、陈果夫的叔叔)以及租界巡捕房调动了强大力量进行侦缉。
刺杀发生仅两天后,即3月22日,一个关键人物在公共租界(英租界)的一家妓院被逮捕。此人名叫应桂馨(又名应夔丞),是当时上海滩的帮会头目,拥有“江苏巡查长”的官方身份(这个职位很可能与内务部有关)。
他的落网,源于直接行凶的刺客武士英(原名吴铭福,一个退伍兵痞)在穷途末路之下落网,武士英供述是受应桂馨指使。捕房人员顺藤摸瓜,在应桂馨家中搜查时,发现了大量令人瞠目结舌的秘密文件、往来电报和密函。
在这些证据中,一份密电内容尤其露骨,署名正是“洪荫芝”,这是洪述祖的化名。
电文的核心内容直白得令人不寒而栗:“毁宋酬勋”。意思清楚得不能再清楚:杀掉宋教仁(毁宋),就能得到丰厚的报酬和晋升(酬勋)。这份电文,如同黑暗房间里点亮的灯光,瞬间将阴谋的核心照亮。
紧接着,更多洪述祖与应桂馨往来的密函电报被查获。这些密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犯罪链条图,袁世凯政府内务部的秘书洪述祖,作为北京方面的直接联系人,通过密电和信件不断催促和指使在上海的应桂馨执行刺杀行动,承诺事成之后给予巨额赏金和官职提升;应桂馨则负责具体操作,直接物色并指挥了刺客武士英动手。
证据链极为清晰,洪述祖是这场政治暗杀指令链条中极其关键、无法推卸责任的一环,其角色定位清晰指向了主谋的帮凶乃至是直接下达“毁灭”指令的关键执行者。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尽管洪述祖事后狡辩,声称是奉上司(国务总理赵秉钧)之命办事,甚至试图将罪责推卸或淡化成“个人行为”,但铁证如山。
宋案的真相虽然未能直接指向最终下令者就是袁世凯本人(尽管所有线索和逻辑都指向他),但洪述祖和国务总理赵秉钧作为袁世凯的左膀右臂,牵涉其中已是板上钉钉。
应桂馨、武士英先后被抓获,而赵秉钧在案发后的表现暧昧不明,最终也疑点重重地离奇暴毙。这场惊天刺杀案,让袁世凯政府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洪述祖的命运轨迹,他,必须为这场轰动一时的谋杀付出代价了。
亡命天涯与法网难逃
宋案证据大白于天下,洪述祖瞬间从权势熏天的幕后黑手,沦为举国追捕的通缉犯。他知道自己闯下了塌天大祸,更明白留在北京是死路一条。
就在全国舆论沸腾、要求严惩凶手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洪述祖使出了看家本领,跑路。前脚刚逃出权力中心北京,后脚当局(虽然就是他自己主子这派)就做做样子发布了通缉令,但这更像是撇清关系的表演。
他选择的第一个避难所,是青岛。当时的青岛属于德国租借地,享有治外法权,中国官府的手伸不进去。他摇身一变,改名换姓为张皎庵(有时也称张效曾),隐入青岛的繁华街市之中。
凭着多年官场摸爬滚打捞取的油水,以及精明的头脑,洪述祖竟然在青岛做起了房地产生意,一时间还搞得风生水起。他似乎又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享受着租界庇护下的“安稳”日子。
一边是宋教仁死不瞑目的冤魂,一边是凶手改头换面的富贵,这种强烈的对比,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荒诞与不公。
然而,洪述祖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方战场的主要矛盾,是日本对德国宣战,目标直指德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其中就包括青岛。
结果毫无悬念,日军击败德军,夺取了青岛及其胶济铁路的管辖权。治下换了主人,洪述祖的身份“保护伞”自然也失效了。狡猾的他嗅到了危险,在日军全面接管前夕,再次仓皇出逃,这一次,他跨过大海,逃到了真正的“海外”,日本。
洪述祖的想法很“聪明”,觉得远遁东瀛,天高地远,谁也奈何不了他。他大概忘了(或者选择性地忽略了),当年刺杀宋教仁的案子影响实在太大,早已深深烙印在国民记忆里。
更重要的是,随着日本势力在中国扩张,为了攫取更大利益,它有时也需要扮演一下“公正”的角色,给中国政府一点“交代”。1917年,就在洪述祖以为能苟安于日本时,麻烦主动找上门了。
他在一次商业活动中被人认出身份(关于如何暴露,有说因财务纠纷结仇被告发,也有说其在日活动本身就不够谨慎)。
认出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宋教仁的长子宋振吕以及后来也成为洪述祖仇家的国民党元老刘白。他们立刻向日本当局提出控诉和引渡要求。
本来,引渡一个政治犯并非易事。但洪述祖此时的身份,与其说是政治犯,不如说是确凿的刑事杀人案要犯。而且日本当局那时在政治上似乎也想对中国(北京政府)做些“人情”。
几经交涉,日本政府最终批准了引渡。1917年秋末,这场持续了四年半的跨国追逃迎来了终结。洪述祖在东京被拘捕,随后被押解回国,关进了北京的监狱。
兜兜转转一大圈,这位曾经翻云覆雨的政坛老手,终究没能逃脱那张早已为他编织好的法网。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民国首次绞刑的残酷实录
洪述祖被押解回国关押后,针对他的审判并没有拖泥带水。经过法律程序,1919年3月27日,当时的京师高等审判庭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处洪述祖死刑。
这个判决本身在当时并不出人意料。毕竟铁证如山,他策划、指使刺杀民国政治要人的罪行无可争辩。然而,他的死刑执行方式,却成为了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焦点。
为什么?因为北洋政府觉得枪决太“便宜”他了。恰好当时新颁布的《惩治盗匪法》引入了绞刑作为对付特定重罪犯的刑罚。当局决定“与时俱进”,对洪述祖执行绞刑。这是1912年民国成立以来,首次正式执行绞刑。
行刑的日子定在1919年4月5日,地点在北京西郊的京师模范监狱(后来的第一监狱)。这一天,监狱刑场外围拢了一些好奇的人群,大家都想“见证”一下这个民国头号大叛徒兼杀人凶手的末路,更要看看这“新式”的绞刑是个什么样。
当洪述祖被押赴刑场时,现场很多人都倒抽了一口凉气。只见他体型极为肥胖(根据当时目击者的描述和流传下来的说法,他行刑时体重可能有两百多斤),挪动身体都相当困难。
监刑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俗称“姥姥”)按程序操作:套绞索,蹬脚闸板……行刑开始了。
令人毛骨悚然、也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发生了。洪述祖的身体在绞刑架上悬空后不久,由于他的体重实在远超普通人的极限(当时中国的绞刑架设计和行刑经验显然也不足),他的头颅在巨大的重力撕扯下,竟然被硬生生地从躯体上扯断了!
刹那间,腔子里的鲜血如喷泉般狂涌而出,身首分离,现场一片狼藉,围观者无不骇然失色。据说场面极其血腥恐怖,连一些见过世面的法警都感到不适。
这场因身体肥胖导致的、远超行刑者预料的惨烈死亡,成了洪述祖生命最后、也是最具悲剧性讽刺的注脚。
当年宋教仁在冰冷的医院咽下最后一口气,而亲手将他推向死亡的主凶之一,最终竟也以一种近乎“分尸”的痛苦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历史以一种残酷的对称性,完成了对罪行的惩罚呈现。
血案余波与世家的岔路
洪述祖的死状惨烈,很快成了当时京津小报争相报道的猎奇新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恐怖谈资。但对于更深的历史进程而言,他的死只意味着宋案表面责任人的肉体消灭。
真正的幕后大老板袁世凯此时早已倒台并病亡(1916年)。这个轰动民国、加速了专制复辟失败和二次革命爆发、改变了国运走向的惊天大案,其法律层面的追究就此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时间流逝,历史沉淀。洪述祖的后代命运,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他留下几个儿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洪深。洪深(洪述祖次子)与父亲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他是美国哈佛大学戏剧专业科班出身,回国后积极参与左翼文化运动,编剧、导演了众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进步意义的优秀话剧和电影作品(如《歌女红牡丹》),是戏剧界公认的巨匠。他选择用戏剧反映现实、表达民声,一生追求光明。
从参与政治谋杀的父亲,到投身进步文艺的儿子,两代人的选择堪称天壤之别。
至于洪金宝,这位洪述祖的曾孙,则在他完全陌生的电影领域开创了自己的天地,成为世界闻名的动作巨星。家族那一段沉重黑暗的往事,对于洪深和洪金宝而言,只是尘封历史中一段复杂遥远的身世背景。
他们各自的光芒,早已掩盖了百年前那场暗杀带来的家族阴影。只是每当后人重新翻阅历史,将“功夫巨星曾祖父”与“宋案主凶”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联系到一起时,依旧能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被裹挟、被塑造的那种巨大力量,以及令人唏嘘的反讽意味。
一身血债的曾祖伏诛于绞架,其子以艺术载道成为大家,其曾孙以功夫享誉全球,历史的岔路口,各自走向了不同的远方。
发布于:江西省正规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