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银行里的钱好像“消失”得特别快?沪深两市一天成交2万亿,创下近四年新高。到底是谁在疯狂买股票?这场资金大迁徙背后,有哪些门道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正文:
今年的A股市场突然热闹起来,不少人都说,这简直像是把银行当成了提款机。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同期券商和基金账户却暴增2.1万亿。这种天壤之别的数据,让不少中老年投资者坐不住了——难道咱们的存款真的全跑进了股市吗?
其实,这波行情背后的推手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首先,上证指数一举突破3700点,这是自2021年以来的新高点,两市单日成交额更是飙到2万亿元级别。这可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经济基本面、政策利好和资金流动三重合力使然。
数据不会骗人。今年二季度GDP增长5.2%,芯片、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21%。企业赚钱能力变强,是吸引资金进场的重要底气。而央行数据显示,活期存款(M1)增速追上定期(M2),说明大家的钱袋子正准备随时冲进市场,这种变化正反映出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回升。
再来看政策层面,“放水”成为关键词。社融数据连续两月反弹,同比涨幅达到9%;政府发债节奏加快,为市场注入充足流动性。而且,高层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降准甚至T+0交易试点等大招还在路上。可以说,现在的政策工具箱还有很多牌没打出来。
外资也没闲着,今年二季度北向资金大量扫货消费龙头,比如东鹏饮料、古井贡酒等被买走超60亿元。不仅如此,即便国际局势有摩擦,A股依旧坚挺上涨,这种韧性让海外机构都忍不住持续加仓。据Wind最新统计,截至本周五收盘,外资持有A股比例已提升至3%以上,相比2018年的不足1%翻了几倍。
不过,要问这波“搬家潮”能撑多久,还得看三个关键指标:第一,中国家庭超额储蓄仍有5-10万亿元,只要拿出区区百分之一,就能支撑一年牛市;第二,两融余额持续攀升,不少散户开始用杠杆炒作,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过度追涨杀跌风险就来了;第三,目前偏股型基金仓位为85%,距离历史峰值90%尚有空间,也就是说机构手里还有余粮未尽数投入战场。
行业分化也很明显。一边是半导体、AI、工业母机这些受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大基金三期募资3440亿元就是最好的佐证;另一边则是医美、高端白酒等消费升级板块,被外资视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硬通货。此外,新技术带来的新能源赛道逆袭同样值得关注,比如宁德时代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新一代钠离子电池成本下降,都让相关龙头公司估值重回合理区间,为抄底提供窗口机会。
当然,在热闹背后也藏着隐忧。一方面科技公司研发投入能否顺利转化为利润,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部分热门板块如科创50指数当前估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小心局部泡沫风险。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下游需求恢复速度参差不齐,中游制造业订单虽多但毛利率承压,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对整体盈利能力构成挑战。因此,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只靠情绪做决策。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该怎么应对这种大行情呢?这里给大家三条建议:
第一,把握“核心+卫星”的资产配置法则:用券商和消费蓝筹作为压舱石,再拿小部分仓位去博弈AI、高端制造这些成长热点,同时预留20%左右现金以备突发状况。
第二,多关注基本面扎实、有长期成长逻辑的企业,而不是盲目跟风题材炒作。例如光模块国产替代龙头,以及正在拓展海外业务的新兴工厂。
第三,要学会动态调整策略,根据宏观环境和行业景气度灵活切换赛道,并利用定投或分批建仓降低短线波动带来的心理压力。
这里还要提醒一个常见误区:“只要通胀来了资源类股票必涨”。其实资源品周期性极强,一旦全球
正规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